高考志愿填报昨日结束。今年,知道了分数线,还知道了自己的分数,再填志愿,不少考生和家长仍然喊“晕”!
领悟:知分填报也不过如此
事隔多年之后,福建省今年又试行知分填报志愿,当时,消息一公布之后,考生和家长欢欣鼓舞,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寄托厚望,认为这种填报可以做到心中有数,可以量体裁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。
但是,直到这几天,家长们才意识到,知分填志愿一点也不比估分报志愿轻松,原因很简单,分数线和自己分数都明白了,但是,问题是,别人是怎么填的,你仍然一无所知。
昨天,各校开始组织填报正式表。经过几个难眠之夜,很多考生和家长仍然拿不定主意。一位家长说,孩子高出他报考学校18分,按照去年,应该是可以上,他去问高校,高校说,我可不敢给你打包票。老师建议,要不就降档次,填另一所分数比较低的学校,但是,家长又舍不得,说万一上了分数线,那岂不亏死了?一家人在那里讨论了半天,仍然商量不出一个结果。孩子的妈妈说,我受不了了,我已经想了三天三夜,再下去就要崩溃了。
一位512分的文科考生,想报考一所市属本二学校,招生数为100多人。他也了解到,他所在城市文科495分到525分的学生有500多人,其中495分到510分的有200多人。情况都很清楚了,但是,他仍然无法确定:如果自己将这所学校填报在第一志愿,是否能被录取,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分数段学生有多少人会报考这所本二学校?
考验:招办主任压力大
这几天,各所学校的招办主任则被淹没在“多少分能上你们学校”这类问题中,一个个疲惫不堪,比填志愿的考生还累。厦门理工学院的老师说,他们的招办主任每天还要亲自上网回复考生的帖子,不到凌晨两点下不来。
高校招办主任接到的电话,几乎是一种模式:我考×分,能报你们吗?而他们的回答也几乎是一个模式:我们也不知道,请参考去年的数据。
和估分填报志愿相比,招办主任承受更大压力。这迫使他们迅速学会外交辞令,字斟句酌。对于来咨询的考生,即使分数比较低,他们也不敢随意拒绝,通常会小心翼翼地说:如果按照去年的录取线,有一定难度,但是,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;而遇到比较高分的考生,他们也不敢打包票,他们会说,如果不出现高分“扎堆”的情况,希望很大。
考生们评价说,说了等于白说。但是,在考生成绩、考生在总体中的排序以及考生报考某校人数,这几个决定因素中,只要最后一环没有确定,谁也说不清学校的录取线,招办主任也不例外。即使是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学校,即使他们录取的考生的排名比任何学校更加明朗,他们也无法准确判断,很简单,要想得出准确信息,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自己的真实意愿,很多考生是“脚踏几只船”:他去问清华时,他也问过北大,其他的考生更不用说了。
对知分填报志愿,大学的招办主任历来是举双手反对的。一位招办负责人说,知分报志愿最大弊病是大大增加高分扎堆和成批落档的可能。一个本来只能上一般院校的考生如果意外达到了名校的分数线,他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考一般院校了。这样非常容易出现报考学校和专业过分集中或生源不足的现象,这不仅对考生不利,也是招生学校不愿看见的。
今年填志愿时,派到福建的高校招生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,很多学校都如临大敌,连清华和北大也不例外。北大的老师,在高考分数公布前就到达厦门,一直要呆到7月1日。在这方面,知分填报志愿的危险性,这两所名校是充分领略,北京有一年也实行知分填报志愿,它们中的一所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缺档情况,即重点线上的考生达不到计划数。
悬念:明年怎么填志愿?
昨天,有很多家长请假到学校陪孩子填报志愿,一些人气鼓鼓地说,还不如估分呢!反正大家基本上是靠自己平时的实力,现在是越搞越糊涂,打电话给高校招办,口气一天比一天含糊。
而往届的学生家长也十分困惑:你们什么都知道了,比我们不知道幸福多少倍了,还有怨言?
北大厦门招生组的张老师认为,从估分填报志愿到知分填报志愿,反映的是人们对志愿填报方法的认识不清,这使得曾经历估分填报的人无比向往知分填报,而知分填报的人又有苦说不出。
本市高校的招办主任说,估分填报志愿是“蒙着报”,现在是“报着蒙”,区别并不大。
省高招办主任林其天日前在厦门说,填报志愿的盲点是无法解决的,从理论上来说,解决办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教育部把高校排队,然后按排名一个个录取,例如,第一名A校先来,大家都来报A,录完后,走掉一批,轮到第二名B校,如果使用这种方式,1000多所高校的招生不是40天能解决的问题,半年都来招生都招不完,所以不管怎么招生,这个盲点都无法解决。
有读者对此提出异议,他们认为以现在的计算机发展水平,根本不会需要半年时间。其实,问题的关键不在时间,而在排名,要以什么标准来给高校排队?举一个简单例子,谁说得清楚谁是第一?
到底三种志愿填报方式哪种更有利于考生?专家说,事实上,无论哪种志愿填报方式,大家比来比去,还只有一个选择。而和人生的任何决策是一样的,选择都是要承担风险的。
今年是否会出现高分扎堆?现在不得而知。而明年是否还会继续沿用知分填报志愿,现在也无从知道。不过,根据福建省的习惯,新政策出台,一般会保持三年的稳定性。 [佘峥 来源:厦门日报]